【设计历史】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
来源: | 作者:韵博设计 | 发布时间: 2022-10-26 | 48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设计博览会上,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了「工业 4.0」概念,也就是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欧洲乃至全球工业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并获得诸多认同。
可见,德国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地位依旧占据着主导。从风靡百年的「包豪斯」到如今的「工业 4.0」,不论是狭义的工业设计概念,还是广义的产业理论,整个人类的工业发展都少不了德国的浓重之笔。

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设计博览会上,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了「工业 4.0」概念,也就是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欧洲乃至全球工业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并获得诸多认同。


可见,德国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地位依旧占据着主导。从风靡百年的「包豪斯」到如今的「工业 4.0」,不论是狭义的工业设计概念,还是广义的产业理论,整个人类的工业发展都少不了德国的浓重之笔。




德国的工业设计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设计中贯穿的严谨冷静注重细节功能性的品质成为设计界的标杆,指引了很多国家前进的方向。德国的工业设计具体经历哪些时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德国工业设计的探索期




设计的开端源于19世纪下半叶如火如荼发展的手工艺传统,特别是使产品价值更加可视化的对手工产品的装饰。“青春风格”——受到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影响的德国,后期转为对于几何形态的设计尝试,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




贝伦斯1901年设计的餐盘


彼得·贝伦斯1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期间他接受了当时激进艺术的影响,是“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1901年设计的餐盘 ,反对机械化和工业化,重视自然主义的装饰特点,表现为曲线、流畅的有机形态,但后期有几何造型和注重功能的倾向。





雷迈斯克米德是青春风格的重要人物,他于1900年设计的餐具标志着一种对于传统形式的突破,一种对于餐具及其使用方式的重新思考,迄今仍不失其优异的设计质量。




德意志制造联盟

彼得·贝伦斯


1907年,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作为一个由艺术家、手工艺家、企业家和政论家参与组成的机构,其目标是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推动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穆特休斯是德意志制造联盟奠基人和活动开创者,对于制造联盟的理想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德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先驱。


他的理论思想:1强调客观主义、机器风格、标准化;2主张设计艺术应追求目的,讲究实用功能,讲究成本核算,宣传功能主义。


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


彼得·贝伦斯1904年开始,便积极参与德意志制造同盟的组织工作;1907年,他受聘于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设计顾问,全面负责、产品、视觉传达设计1909年他设计的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由于造型简洁,适宜于功能要求而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2

德国工业设计的成型期



1919年,包豪斯在魏玛成立,包豪斯对于德国的现代设计奠定了深厚的理性主义基础。校区1925至1932年迁往德绍,1932到1933年又被迫迁到柏林,最后在当时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分子的政治压力下被迫解散。


包豪斯的创始人兼第一任校长是建筑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他制定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办学理念,其口号是:“技术不需要艺术,但艺术一定需要技术。”


第二任校长汉斯·迈耶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主义立场,但其左倾思想影响了包豪斯的发展。


密斯上任后,首先结束了学校长期受到泛政治思想干预的状况,努力把学校改造为一个单纯的设计教育中心。他认为只有建筑设计能够使设计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因而这种以建筑为核心来凝聚其他专业的做法,一直贯穿于密斯的任期中,直至纳粹政府关闭包豪斯。


包豪斯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民众间普及艺术。而正是包豪斯校长和教员使得德国那种简洁冷静的几何形体、黑白灰的理性色彩、严谨的造型与功能得到基本成型与长远的稳定。


德绍包豪斯校舍

包豪斯各位大牌教师在校舍屋顶




3

德国工业设计的成熟期



乌尔姆学院于1953年创立,到 1968年被解散。学院以理性主义设计,技术美术思想为核心,倡导系统设计原则。其设计艺术思想被德国重要的家电公司布劳恩公司广泛实施,形成了所谓的“布劳恩”原则。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把现代设计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培养科学型的现代设计师,提高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的总体水平。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了德国现代建筑、现代设计以社会目的为中心的传统,延续了被二战中断的社会工程式的建筑和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在乌尔姆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德国产品渐渐以理性,可靠,高质量,功能化的特点走向成熟。




迪特·兰姆斯1959设计的布劳恩sk2收音机(外形设计简约,奠定了博朗在电器行业的地位)


联邦德国的高技术风格建筑,由于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探索金属结构标准建筑的构造。


因此,联邦德国在这种具有高科技特色的建筑上发展得非常快,1960年代前后,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65年,德国建筑家佛莱·奥托和罗尔夫·古特布罗德设计了加拿大蒙特利尔1967年世界博览会的联邦德国馆,采用悬挂支撑结构,以强度很大的金属柱来支撑悬挂其上的大面积的金属网,上面再覆盖纺织品或者玻璃材料,形式有点像中世纪的大帐篷一样,一方面具有变化性,同时也突出了高科技的特征。这种方式在1972年慕尼黑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心运动场的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德国在这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67年世界博览会的联邦德国馆




4

德国工业设计的平衡期



很多人认为德国的设计缺少情趣,太过理性,从而形成“德国制造”就意味着冷漠、单调、严谨的固化印象。其实,这种认知源于长期以来德国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大众的一个历史阶段性影响。


任何国家的设计风格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长期以来,德国工业设计界所坚持的理性与严谨也在公众的质疑声中悄然改变。


战后恢复阶段,人们通过这种理性而少装饰的设计来满足生活的基本功能需求,当这种物质需求达到饱和,便更想要通过精致、美观的设计来丰富日常生活体验。


战后的德国设计急需用感性来平衡一直以来太过压抑的理性,对刻板冰冷的民族印象进行柔化处理,找到“情”与“理”的平衡。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和之前的“德国制造”完全不同,只是将理性、高品质等民族情怀内化到设计之中,在此基础上外加更多人性的关怀,达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的“新德国设计”运动,由德国建筑和设计理论家克里斯蒂安·伯恩格拉博提出,这一运动彻底抛弃了原有的功能主义设计原则,采用的是调侃甚至恶搞的手法,他们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应归入艺术品,而很难成为批量生产的产品。他们并未刻意寻求商业成功,而是在原始材料和非常规的形式方面做探索,随机地将各种材料、造型、色彩进行组合试验,甚至将被丢弃的物品拿来和工业产品或半成品混成一体,作为产品,寻求新的设计语境。


“消费者的休息”在超级市场的购物推车原型的基础上加透明塑料设计,重新诠释了结构的意义,赋予原来的结构(超市推车)以完全不同的功能(座椅)。


斯梯列多工作室设计的用现成的超市购物车改制成的“消费者的休息” 座椅


萌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微电子风格是指在微电子处理器和微型晶片介入产品设计之后出现的新的产品设计风格。其特点是产品超薄、超小、轻便、便携、多功能、造型简单明快。


技术发展到电子时代,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尺寸越来越小,越来越薄,设计上必然顺应这种发展,越来越简单明快。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和布劳恩公司,一律采用这种混合着新极少主义和功能主义模式的微电子风格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


哈特穆特·艾斯林格


哈特穆特·艾斯林格,1982年,他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将“青蛙”作为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标志和名称。


青蛙设计与布劳恩的设计一样,成了德国在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杰出代表,青蛙公司的设计既保持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的严谨和简练,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怪诞、艳丽,甚至嬉戏般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青蛙的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激情”。




5

21世纪的德国4.0设计



德国所谓的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是德国工业4.0的三大主题。


德国近四成企业已经采用工业4.0平台。在高精制造业和汽车工业方面,德国工业的强大可以表现在全自动的生产设备、深入德国人心的流程化 、精密的测量、德国工业职业教育,职业工人地位较高。


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工业4.0概念诞生之初,西门子瞄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等技术,西门子集成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以及生产过程软件和硬件,如西门子制造执行系统(MES)软件Simatic IT、西门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工业工程设计软件(Comos)、全集成自动化(TIA)、全集成驱动系统(IDS),等等。




6

小结



纵观德国设计发展的历史,德意志固有的理性、务实的民族气质和德国开放的文化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了理性功能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功能以人为本,设计因不同时代人的不同需要而宜”的主导思想,引导德国设计历经曲折忧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繁荣局面。


在这里,理性原则、功能原则、人体工程学原则、以及设计师对于设计责任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并且是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的。这是一种上不受制于强权、不受制于金钱的唯理性论和唯科学论原则,它缘起于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于科学的热爱,这种社会责任感是文化民族主义运动所激发的民族责任感在和平时期的进步和升华,对于科学的热爱则缘起于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国民素质和国民经济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