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和以“龘”为视觉符号的主标识正式发布。作为题眼的“龘”,迅速引发了关注。
据《康熙字典》记载,“龘”(dá)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龘龘”之姿生动描摹了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今天正式发布的——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千百年来,龙的形象贯穿文学、艺术、民俗、建筑、服饰、绘画等各个领域,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突出呈现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
“龘”和“龙辰辰”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创作过程又是怎样的?
从“龙”到“龘”的创作幕后
龙年春晚主标识由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的设计者顾永江设计,这是他第二次参与总台春晚主标识的设计,第一次是2023癸卯兔年的春晚。
2024年春晚总导演提出,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甲辰龙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个年份,龙年是不是可以再次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美学的设计理念,来呈现春晚的主标识?
于是,顾永江及团队对龙文化进行了探索,并有了初步的想法,“我和导演组在讨论时发现不同时期人们对于龙的想象截然不同、难以概括,最后双方达成一致,让设计回归‘龙’字本身。”于是,第一稿主标识以甲骨文“龙”字为基础,即用草书笔法一笔勾成一条龙的形象。
2024总台春晚主标识设计初稿
虽然草书“龙”写意豪放,但导演组觉得以“字”拟“形”的创作方式2023年春晚已经用过,2024年春晚得有突破。顾永江又开始寻找更适合承载龙年气象的字,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资料搜集和创意探讨,“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
“‘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龘’字由三条‘龍’组成,这种构造方式,体现了古人的想象力和艺术感,‘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可以理解为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
据顾永江透露,导演组最开始确定的主题是“龙行龘龘 欣欣中华”。在汇报时,慎海雄台长提议将“欣欣中华”修改为“欣欣家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对新一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春节里。
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的创作灵感落地后,由于“龘”字笔画繁多,顾永江及其团队尝试了用各种字体书写或进行拼接设计,最终导演组选定了以“九叠篆”作为美学符号的设计方向。
九叠篆作为宋代国朝官印,线条布局讲究精美匀称、中正平衡,庄重且极具装饰性。龙年主标识设计最终呈现足有十八叠之多,其中每根线条的粗细都经过反复打磨,构成“龘”的三个“龍”字也造型各异,顾永江力求呈现“龍”最美的腾飞之姿。
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顾永江又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从古老汉字到现代科技,龙年春晚主标识连接古今、融通未来。
2024总台春晚主标识创作过程
当最后一版设计图交付给导演组时,总导演说这看着还有点像密码,这一句话再度激发了顾永江的灵感,他在写设计说明的时候,写道:“从九叠篆到中国芯,镌刻龙的民族崛起的密码,是古老华夏的九曲龙吟,是欣欣家国的时代烙印。”
从“头”到“尾”认识“龙辰辰”
“龙辰辰”鼻子的灵感来源绿松石龙形器,并参考了绿松石龙形器鼻子的外形特征。
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遗址,整体长64.5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细片拼合而成,每片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0.1厘米左右。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
绿松石龙形器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绿松石龙形器细节
“龙辰辰”眉、肩的灵感来源云纹铜禁,展现了中国传统纹样艺术的魅力。云纹铜禁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它的主人是“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之子,器物本身处处彰显着“大国制造”的实力。
云纹铜禁 河南博物院藏
粗细不一的铜梗,如编织中国结一般,筑成铜禁禁体的朵朵“云彩”。铜禁禁体四周的12条龙形兽,昂首吐舌,挺胸凹腰。器物造型奇特,工艺复杂精湛。专家认为云纹铜禁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失蜡法大型铸件,对研究古代科技意义非凡。
铜禁云纹
“龙辰辰”腹、脊的灵感来源何尊。取何尊上云雷纹浮雕,作为“龙辰辰”腹部标志性纹饰,将何尊上的扉棱解构为龙脊结构,以符号化表意“中国龙”的厚重历史。
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镇,是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尊体上篆刻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这里的“中国”意思是“国家的中心”,体现出西周时期人们认为首都要建在国家中心位置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人居中而治的政治观表现。
何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何尊铭文
“龙辰辰”鳍的灵感来源鎏金走龙。唐代鎏金走龙背脊呈锯齿状,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画鱼鳞纹,是一条器宇轩昂的“小细龙”。处处流露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气息,主打一个自信。
与常见的龙不同,唐代鎏金走龙小巧玲珑,甚至透着一点儿萌。据记载,唐代祭祀大典中会举行一种投龙仪式,这种小巧的走龙或许就是为投龙所用。以鎏金走龙的脊背和尾脊作为“龙辰辰”鳍的灵感来源,结合龙鳞延至龙尾展现出神性与飘逸之感。
鎏金走龙 西安博物院藏
“龙辰辰”爪的灵感来源九龙壁。九龙壁属于古建筑照壁的一种,古时也称“隐壁”,设在院门内的屏墙称为“隐”,防止院内景象被一览无余。设在院门外的屏墙称为“壁”,是用来界定空间范围。
九龙壁 故宫博物院藏
我国现存著名的九龙壁有三座,分别在北京故宫、北海公园和山西大同。其中,北京故宫九龙壁级别最高,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是唯一一处双面九龙壁,山西大同九龙壁规模最大、年代最早。三座九龙壁在造型色彩、画面节奏以及工艺制作上都达到极为精湛的水平。北京故宫和北海公园两座九龙壁上的龙均为五爪,“龙辰辰”的五爪也源自于此。
此外,“龙辰辰”的配色选取大繎、赩炽、赪霞、玉頩、春辰等中国传统色,“赪霞拂朝,苍烟懵夕”,赪霞色代表了红色的云霞,代表旭日初升时霞光万丈的青春色彩,春辰是冰雪初融,草木萌动的颜色,它所属的青绿色系正是东方青龙的代表色,青龙是中国古代天文四象之一,代表着春天、希望和生长,也赋予了“龙辰辰”冬去春来、辞旧迎新的蓬勃生机。